东莞英凯教育(环球雅思分校)
留学规划内幕大起底|拒绝做焦虑的羔羊!
- 2025年1月12日
- 文章来自: dgukedu
- 分类: 留学资讯
国际教育体系下家长为何如此焦虑?
焦虑如何使家长变成待宰的麻木羔羊?
本文将讲述一些常见出国留学套路,分享一些案例留学干货
我曾经是一名留学顾问,早在2016年就出让了自己一手搭建的留学公司。之后,创办了编程学校,继续做着热爱的教育事业。
不过老天眷顾我,让我带出了一位斯坦福录取者,还是一位比常规发榜日早了2个月的录取者Leo Dong(录取的是竞争极为激烈的工科专业,在整个本科申请界是极为稀有的)。
于是我就想分享分享这五年来与Leo的陪伴,以及给家长们多说点大实话,少走些弯路。
我毕业于美高Peddie School,大学Rice University计算机经济双专业,在上海成立了Argo Education留学咨询公司。
Leo Dong是我的第一位美高申请客户。其实,要不是因为Leo是经我指导进了美高,而Leo妈妈又是个虔诚的教徒,认可我对Leo的付出并相信我们合作的缘分,坚决要赏我一口饭吃,Leo早就被各显神通的留学销售们带走了。
美国升学体系是个比较有趣的体系,不直接依据某一项分数作为升学标准,反而让升学标准变得模糊不清,让家长学生充满幻想的同时也充满焦虑,从而把国内留学咨询行业变成了遍地黄金的产业,也产生了不少行业乱象。今天我就举出几个家长容易被营销套路带入的误区:
误区一:单一优势被无限放大
得奖 ≠ 名校
过度吹嘘录取学生的部分材料,以强调录取结果与留学机构的关联性。经典台词“某某通过我们的XXX培养计划,获得了XX奖,得到了XX名校青睐”。
制造了有奖才能录取,找机构才能拿奖的心理暗示,使得部分家长过度依赖中介,认为中国留学顾问无所不能可以把任何学生包装进入名校。
一般来说,学校考量的标准包括(按重要性排序):
1、学校内成绩 及 选课难度;
2、标准化考试成绩(SAT & TOEFL);
3、申请文书;
4、课外活动;
没有活动确实在写申请文书时会遇到一些挑战,但也并非是决定性的。如果想申请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则需要以上每一样都做得非常好。(关于奖项以及推荐信的实际具体作用,后面会详细写到)
误区二:无效规划买安心
花钱 ≠ 有用
很多家长经常抱怨感觉规划没起到什么作用,然而大部分家长依然会前赴后继的去选择购买规划服务,主要就是为了买个安心,“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顾问做规划和做申请,所需要的能力不尽相同,申请需要的是顾问
1、熟悉学校特点、专业情况;
2、对材料的内容方向有把控能力。
而规划则需要顾问
1、熟知海内外各类教育活动资源;
2、了解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做正确知识储备(而并非专业排名)。
由于招生竞争激烈导致招生年龄下放至9至10年级,迫使很多没有规划能力的顾问团队也开展规划服务。特点主要体现在:
1、不熟悉专业所需知识体系(比如我们编程学校经常接到顾问来咨询“游戏设计”专业,其实“游戏设计”属于艺术专业与编程关系很小),故而无法正确规划体系性学习;
2、除了定期与学生沟通学校学习进度、以及申请夏校以外,没有给到学生任何实质性信息;
3、不足够了解海外各类职业,故而无法给学生足够明细信息指引,造成学生对未来预期性较弱且专业目标模糊;
严谨地来说,对于不同情况的孩子需要的规划也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孩子已经疲于应付标准化考试和学校成绩,他们需要的只是顾问定期的叮嘱跟进,而不需要额外的内容规划,所以为此每年也同样支付几万元的规划费是否有必要呢?
所以,专业的规划服务肯定能给孩子提供更多信息,减少家庭焦虑,明确目标,少走弯路,但是一定要根据孩子情况进行理性选择!
误区三:虚假信息横行
说的 ≠ 真的
我认识一个顾问,毕业于国内某不知名大学,拿着自己在某常春藤院校的暑期学校培训经历而以该校毕业生自居,说着一口过不了100分托福的英语在辅导着上百学生托福和大学申请。后来一再修改自己的“学历话术”,混过了众人的视线,很多家长只能吃了哑巴亏。
现在海外顶尖大学毕业回来从事教育咨询或相关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不过依然有不少滥竽充数的海外镀金者,借着信息不对称明抢暗夺。套路当然也不局限于最Low的学历造假,暂时就不一一论述了。
相比顾问背景,榜单就更容易有水分——抄袭同行榜单、购买独立申请的优秀学员案例都非常常见,还有些顾问跟学生了解了情况便“蹭”成自己的案例,这些做假在新闻上均有些报道(可自行百度)。
自我不做顾问以后,很多家长向我咨询如何选择顾问。我的建议是:还是需要结合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来选择顾问,因为每个孩子的标准并不一样。不过每一个家长我都会明确指出:顾问的选择的确很重要,但不代表顾问是申请的决定性因素。一定要选择自己能够信任的顾问,因为这会是一段漫漫长路。焦虑不可避免,而信任与合作是战胜焦虑的重要前提,如果盲目为眼前的焦虑买单,最后换来的只会是时间和金钱两空。
下面我将结合Leo的规划,和大家分享一些Leo申请中的典型迷思与焦虑,而信任作为桥梁让我们一起平稳跨过了阻碍。
QQ群、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还有各种弹出的广告都在告诉Leo妈妈,某某某拿了奥林匹克金牌,某某进入了顶尖的RSI夏令营,Ross、SUMAC、ISEF等无数的营和奖让人分不清含金量与难度。而这时,更让人焦虑的是各种培训班和留学机构推出了各种“保奖项目”,还有推出的各类民间比赛来给孩子“刷奖”,为焦虑买单竟然变成了一种“刚需”。
推荐信和大奖有多少用?
我从来不让我任何一个学生去花钱“买”推荐信或者奖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根本不会帮助到他们,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让整个申请显得很虚假不自信。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大学采取的是综合评估制,不仅仅靠单一的成绩或者高考(SAT)来决定孩子的录取与否,孩子的领导力、文艺体育才能、其他课外活动都会被考虑进去。
在大学的申请表格里,可以填10项校内外活动、5项荣誉奖项。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把它们有质量地填满,于是这些“保奖”、“刷奖”项目应运而生。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招生官阅人无数,他们能找出真正对学术有热情、有潜质的学生。在他们眼中,每一个孩子的材料从文书、活动、推荐信到奖项,要能构成一个完整可信的“证据链”。
Leo从他开始学编程,到学校参加计算机社团,一边学习高等数学一边做出他第一个稚嫩的课题论文(2年多后才终于成功发表),再到他参加丘奖计算机组的比赛、申请进MIT的PRIMES计算机科研营,环环相扣的成长经历才是他申请材料的基石。
虽然Leo最后申请之时,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已显然是他的学术亮点,但其实并不是以简单的结果导向进行规划的,而是通过了一系列成长才完成的(第一篇论文被拒了6次,直至今年年初才正式发表),证据链非常自然清晰,也当然真实可信。
投机取巧走“捷径” ,还是一步一个脚印?
Leo妈妈最后决定坚守她一直以来的教育方针,坚持做有价值的学习和成长,拒绝为焦虑冲动买单,奖项荣誉只是努力成长的副产品。
用她原话说“尽人事,听天命”。我也一直认为是她对教育的这种坚守,才让Leo能够一直不懈努力并且真的爱他学习的每一样东西。
人对结果的关注是极其自然的,但这一点在教育上可以说是非常致命。
我与很多学生不仅是师生,也是很好的朋友。据我观察每一个跟我反映孩子不成熟的父母,都有一个典型的习惯:替孩子承受每一件事的结果。
久而久之,孩子的基本惰性很容易会体现出来。在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大多时候孩子不是去体谅为此焦虑的父母,而是想着父母会为他们操心出一个好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与孩子明确目标与结果,让孩子成为每一个结果的主体原因,为焦虑买单只会培养巨婴!
保奖项目,名校教授推荐信,
前招生官内部推荐
与焦虑贩卖者说再见!挖掘属于孩子的可能性
“扬长避短”是留给申请季前夕的学生的,而在早期阶段应该给自己更全面性的挑战和机会,拿不擅长做借口很容易导致什么都不作为,最后造成申请季面对木桶效应的尴尬局面。
Leo在中国更表现为一个文科生,当我指导完美高申请后第一次提出让他学编程时,妈妈内心是拒绝的。
“我不希望孩子将来天天对着电脑或者变成宅男”
妈妈面对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我这么说时有一丝尴尬
“孩子本来还是比较均衡的,但其实他更是个文科生,在学校英语和语文最优秀”
但我了解Leo的性格,心里深知,在美国高中他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想要探索美国人文的深度并且有所建树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全面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
而如果要探索任何理科类领域,都需要有计算机的基础和高等数学的基础,而且必须现在就开始学习!当时我有点狡猾地对他妈妈说,孩子将来不用学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学金融学经济或者学其他社科,学学编程对他百利无一害。于是这扇窗就这么被打开了。
“你有没有过一个时刻,感激过去曾经学习过的一项技能或者一些知识,并且它们在这一刻成了关键?”
就这样,本着让孩子多元且扎实地成长的教育理念,Leo开始跟着我学编程了。我为他规划了整个CS的学习路径。这一条路径便成了我日后成立CodingMarch时课程体系的起点。
跟数学一样,计算机是一门“驱动型学科”,Leo第一个课题是金融领域的机器学习应用,第二个在PRIMES的课题则是生物信息学的人工智能应用。
几年前的他似乎还像个标准意义上的“文科生”,突然周末用微信自豪地和我说历史考试拿了一个全班最高分,期末又和我说拉丁语拿了学校一个奖。而在不知不觉中,他同样也成为了一个很厉害的理科生。
Leo十年级放假回来的时候,内心已经有了答案的我开玩笑地问他:“想好大学学什么了吗?”
他答:“学计算机和数学。”
妈妈在边上听着面露笑意,欣然见证着孩子的微妙改变和无尽潜力,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自豪。
偏科不等于是所偏科目的天才,其实这往往意味着在弱势学科上的懒散不作为,而规划的核心出发点就应该是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机会。
在之前Leo人工智能学术亮点的证据链图表上,我隐去没写的当然还有他9、10年级在人文、体育、领导力等等事情上的探索,而他最后走到这个领域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选择,并非我的存心设计。这也是最符合他的,自然、高效的成长路径。
结语
多年以前,在我招第一个外籍员工时(一名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应届本科生),我给他形容的留学顾问,在英文里是Educational Consultant,应该是这样:
后来,我们才发现其实大部分是这样:
甚至一抬头看外面,都是这样:
我们本应该成为学生的眼睛,帮他们预见未来。而不该做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变成傀儡。
这是孩子成长最快、最关键的几年,营销却成了主题,那我选择被淘汰(当然也有一些有志之士,且营销能力超群的团队在行业内坚守着,在此也向他们致以敬意)。
我只希望能用自己经验,帮助到更多学生更勇敢地去面对学习和成长的挑战。
以上就是关于《留学规划内幕大起底|拒绝做焦虑的羔羊!》介绍。英凯优享留学网,专业留学移民服务平台。快速了解留学移民政策、留学移民中介服务等,欢迎在线预约咨询18925727425。